送灯打甑盖是赣南客家人富有特色的一项喜庆活动。
它既是春节期间舞花灯、闹元宵的内容之一,又是客家婚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黄河流域的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,至唐末过江南下至赣、闽等地,成为客家的先民。当时的南方还是"蛮荒"之地,客家先民们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,含辛茹苦地创出新的生活,在保留中原文化习俗的同时,又创造着新的文化。由于客家人口数量上比土著居民相对要少,于是,在中原婚俗的基础上,揉合融汇当地土著习俗,希望人口快速增长,家族繁荣昌盛的"送灯打甑盖"的喜庆活动也就应远而生,一直保留到今天。
"送灯打甑盖"这一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闻,这是关于中国古代靠背椅的来历的传说。古时候女子结婚后,以梳髻子作为新媳妇的标志。而梳髻子要用管子三至九枚,其中有一枚较长的头簪子横穿髻发,还可兼作剔牙、抓痒等用。那时候还没有靠背椅,只有普通方凳,打甑盖时,新媳妇坐在方凳上,有时众人打、压得过室,往往将头簪压入头皮中,造成流血事故,甚至有生命危险,给新媳妇造成莫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。后来,有一个聪明的木匠娶媳妇后,夫妻日夜担忧"送灯打甑盖"的来临。这位做木匠的新郎官是位能工巧匠,经反复琢磨,设计制作了一张高靠背椅子。到了打甑盖的那天,新媳妇坐在这把椅子上,当大家把甑盖往下打时,新媳妇即将头缩到靠背以下,椅子的靠背正好把甑盖托住。由于这种椅子又有坐着舒适的优点,于是逐渐流行推广。相传这便是中国古式靠背椅的来历。
送灯打甑盖的整个活动和唱词内容如下:
音乐在领唱声中起奏:
男领:哟嗬罗
打甑盖罗!
众唱:子罗罗子叭叭,
子叭叭子罗罗,
咳、咳......
男唱:一打甑盖打来个二龙来戏水,
女唱:三打甑盖打来个三星高高照,
男唱:六打瓶盖打来个六畜多兴旺,
女唱:九打九九长九九
十打十满福满堂。
"有--啊"
(此时甑盖往新媳妇头上压,众人纷纷用手中丝瓜络往甑盖上敲去)
男领:(彩白)日吉时良大吉昌
众:有--啊!
(敲甑盏,动作同上)
男领(彩白)新打甑盖正相当
众:有--啊!(动作向上)
男领:(彩臼)夫妻双双同致富
众:有--啊!(动作同上)
男领:(彩白)幸福日子万年长,
众:有--啊!(动作同上)
众唱:甑盖打得翻翻转
婆媳和好合家欢
甑盖打得咚咚响
福禄寿喜万万年
音乐逐渐减弱、消失······
整个喜庆活动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。